环境资源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中心

碳排放:全球碳排放有了中国数据
来源:人民网     时间:Thursday, December 29, 2016     点击数:3261


1222日凌晨,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(以下简称“碳卫星”)在酒泉成功发射,将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1%的细微变化,给出二氧化碳不同季节、不同地区排放的“体检报告”,提升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等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。

    为什么要发射碳卫星

    过去150年来,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280ppm(百万分之一)上升到400ppm,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的“温室效应”,被看作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。但各国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,它又怎么在全球流动,全球至今缺乏完备、可信服的基础数据。

   “动态监测二氧化碳排放,对人类更好地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很重要的意义。” 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卢乃锰说。

    卢乃锰介绍说,发射卫星到太空监测之前,人类通过地面站点监测二氧化碳排放情况。虽然地面观测的绝对精度比卫星观测精度高,但地面监测站数量有限,没法得出全球范围二氧化碳的空间分布情况。截至2010年,全球的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仅200多个,且不能监测到海洋上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。“要把全球情况搞清楚,只靠地面观测远远不够。”


利用卫星监测二氧化碳成为科技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。早在2009年,日本发射了世界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(GOSAT)。2014年,美国成功发射了二氧化碳监测卫星OCO2。去年底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首张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。


“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,还要知道其他国家的情况,才能掌握全球气候谈判和未来碳交易的主动权。” 卢乃锰说。


如何监测二氧化碳


碳卫星发射成功并经过半年的在轨测试后,将正式投入运行,16天完成一个回归周期,每23个月,完成一次全球有效覆盖。碳卫星获取的信息经过解析和处理,就会形成不同地区碳排放报告。


碳卫星给全球做“碳普查”,基于大气吸收池原理。通俗地说,卫星从太空观测经地表反射的太阳光,太阳的光谱是确定的,但大气层中不同气体成分,吸收的光是不一样的。比如,二氧化碳在近红外至短波红外波段有较多的气体吸收,从而能形成有独特身份标识的大气吸收光谱。某个区域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轻微的变化,就会带来吸收光谱线强度的变化,碳卫星记录的就是这些光谱信息。


碳卫星二氧化碳探测仪负责人、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郑玉权解释说,碳卫星精细测量后得到光谱吸收线,光谱线信息通过数据的方式传输到地面,再通过模型反演出观测路径上二氧化碳的柱浓度。通过对全球柱浓度的序列分析,借助数据分析模型,就可推演出全球二氧化碳的通量变化,及二氧化碳在全球的流动情况,从而获得研究全球碳循环的基础核心数据。


“以往气象卫星所涉及到的反演问题,大多集中在红外和微波谱段,而碳卫星所涉及到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的反演问题,机理不同,难度加大。这需要考虑云与气溶胶、气压、温度、反照率等多因素的影响,重新设计全新的反演验证系统。我们集中国内优势单位联合攻关,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,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。”卢乃锰说。


光谱分辨精度有多高


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、碳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张鹏说,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的精度优于4ppm,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只有万分之四左右,也就是说,在如此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中,只要有1%的变化,探测仪就必须要监测发现。


郑玉权介绍,要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吸收光谱,达到监测要求,就要依靠碳卫星的主载荷——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。这个探测仪实现了天基0.04纳米级超高光谱分辨率,拥有2000多个通道,对光谱的解析达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。


郑玉权说,碳卫星还搭载了另一台载荷——云与气溶胶探测仪。该探测仪主要测量云、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,为精确反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。获取的全球尺度气溶胶数据,还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,为研究PM2.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。


碳卫星太空如何工作


卢乃锰形象地说:“这颗卫星需要在太空中 跳舞 ,既要会 跳华尔兹 ,还要能 翻筋斗 。”


为什么要“跳舞”?这是因为卫星观测模式比较复杂,需要在太空不停地旋转,要斜着看、竖着看、盯着看。斜着看,就是耀斑观测模式,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,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;竖着看,即天底观测模式,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;盯着看,就是卫星在飞行过程中,始终瞄准一个特定目标进行观测,完成既定任务。除此之外,碳卫星还要观测太阳和月亮,进行对日、对月定标。

  

    卢乃锰说,监测全球二氧化碳,一两颗卫星远远不够,我国发射的全球第三颗,不久的将来,欧洲也将加入碳卫星计划。“我们希望这颗卫星和其他国家合作形成碳卫星 虚拟星座 ,联合观测大气二氧化碳,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丰富的监测数据”。


据介绍,我国已经制定了数据管理办法,将适时对外发布。碳卫星数据将加载到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,除向国内各类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外,还将通过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发布专题报告。


©广西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,2019    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808号  桂ICP备05011107号-2

地址:南宁市青秀区朱槿路16号菲律宾园·金菲豪园2号楼南宁金融大厦2楼  邮政编码:530000

电话:0771-5837335、5837339  传真:0771-5705627